• 无障碍浏览 |
  •  登录 |  注册 
  • 网站支持IPv6
  • 建制沿革

    发布时间:2024-02-29

      夏,芮为王畿甸服。(禹贡:五百里甸服)。

      商为芮国。(《史记》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

      西周初分封诸侯,封邦建国,武王封姬姓子弟于今芮城境域建立魏国。(《史记·魏世家》第十四[正义],魏城在陕州芮城县北五里,郑玄诗谱云:魏姬姓之国,武王伐纣而封焉)。

      春秋时属晋(公元前661年,晋公封毕万于魏。《史记·魏世家》)。

      战国时属魏。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为河东郡(治安邑)邑地。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魏及风陵属魏王豹。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定魏地,始置河北县于魏城,隶属河东郡。新天凤元年(14年)改郡名,河北县属兆阳郡。东汉时期恢复河东郡名,属河东郡。

      三国时属魏。正始八年(247年)为河北县属河东郡。

      西晋为河北县,属河东郡。

      十六国时期,后秦置河北郡于魏城,河北县改名安戎县,治于今南卫乡东张村,隶属河北郡。

      北朝时期,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移河北郡治于大阳(今平陆境内),复名河北县,仍属河北郡。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始立芮城县,治于今县城,隶属永乐郡。武成元年(559年)分芮城县置永乐县。次年芮城县改名长乐县。保定二年(562年)长乐县并入永乐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永乐县改名为芮城县。开皇十五年(595年)省郡为县,属蒲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芮城县属河东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分芮城县复置永乐县。次年于芮城置芮州,芮城、河北(隋唐在今平陆县)、永乐县隶属芮州。贞观元年(627年)废芮州复县,芮城、河北县属陕州,永乐县属鼎州。贞观八年(634年)永乐县改属蒲州,又割属虢州。开元九年(721年)改蒲州为河中府,永乐县属河中府。

      五代时期,芮城县属陕州,永乐县属河中府。

      北宋淳化四年(993年)芮城、永乐县属永兴路陕州。熙宁六年(1073年)永乐县并入河东县(今永济市)。

      金时芮城县改属河东南路解州。

      元代芮城县属晋宁路河中府解州,至元三年(1266年)芮城合平陆为一县。元贞元年(1295年)复置芮城县。

      明时芮城县属平阳府解州,相沿至清。

      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解州为直隶州,芮城县仍属解州。民国元年(1912年)1月2日,在运城设立山西军政府河东军政分府,同年7月12日撤销。民国2年(1913年)3月,设河东观察使署。芮城县属之。

      民国3年(1914年)6月,撤观察使署,复置河东道,设道尹公署,芮城县属之。民国19年(1930年)废道,芮城县直属省府管辖。

      民国26年(1937年)冬季,为适应抗战需要,依地形将山西划为7个大行政区,运城为第七行政区。芮城属之。

      民国27年(1938年)3月,日军侵占运城后,在各县设立维持会。民国28年(1939年),先后在各县成立伪县公署。同年7月27日,日伪河东道尹公署在运城成立,芮城日伪县政府属之,至民国34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民国36年(1947年),运城地区分属第七、九、十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七专署驻解县,芮城属之。

      民国36年(1947年)5月,芮城民主县政府成立,属三专署。民国37年(1948年)7月,太岳三专署划归晋绥边区吕梁行署管辖,改为晋绥第十一专署;民国38年(1949年)2月,晋绥十一专署改称运城专区;民国38年(1949年)6月撤销,合并为晋南中心专署,芮城属之。

      1950年1月7日,山西省运城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正式建立;1951年3月,山西省运城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山西省人民政府运城地区专员公署,芮城属之。

      1954年7月,临汾、运城两专署合并为晋南专署,芮城属之。

      1970年3月27日,晋南地区又分为运城、临汾两地区。1970年5月1日,运城地区革命委员会正式开始办公。1978年4月,运城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运城地区行政公署,为省政府派出机关,芮城属之。   

      2000年10月31日,运城撤地设市,芮城属之。